
据新华社电 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这一要求赢得诸多叫好,但如何才能真正落地?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现象
有的校园小课间静悄悄,有的中小学生乐享课间
课间10分钟俗称小课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段。
然而在一些学校,学生被要求小课间不能随意离开教室,校园里变得静悄悄。2019年的一项针对1900余名家长的调查显示,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
长春市多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孩子小课间不能去操场玩耍,只能上厕所或在走廊内安静地活动。一位家长说,孩子的班主任规定,课间除上厕所外,都要待在座位上。“有学生曾因课间在教室打闹被惩罚。从那以后,他们下课后再也不敢跑来跑去了。”
而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小学主校区,随着下课铃声响起,不少学生从教室里鱼贯而出,来到操场上自由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跳短绳,高年级的学生则去打篮球、乒乓球。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一小学,课间10分钟,也有不少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自由活动。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下课铃声一响,操场瞬间被“激活”:女生盘起腿跳“编花篮”,男生组队打三人篮球,乒乓球台前,孩子们轮番上阵……
“我们要求所有孩子下课后必须出教室,哪怕是喜静不喜动的女生,我们都鼓励她们出去走走。”该校大队辅导员杨清义介绍。
问题
儿童近视和肥胖比例在增高
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长明显。根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我国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5%,2019年上升至24.2%,10年间增长了8.7个百分点。《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则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和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并不理想,近视比例和肥胖比例都在增高,更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保障课间锻炼的正常开展是最基础的要求。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认为,课间10分钟的设置非常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缺乏运动和锻炼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多发的主要原因。
举措
因地制宜设置运动项目,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
记者调查发现,担心学生课间玩耍时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进而遭受不必要的麻烦,以及学校空间狭小等,是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活动受约束的主要原因。
困难摆在眼前,这些学校是如何解决的?
花溪小学校长王卡说,该校4个校区共有学生4500多人,其中主校区有学生1900多人。为尽可能避免学生课间活动时发生磕碰等意外情况,该校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同时,还安排值日老师在操场和楼道巡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包头市钢铁大街第三小学则根据学生的喜好设置一些游戏,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避免他们在课间无序跑跳和打闹。同时,该校还建立制度,让学生轮流当“安全监督员”,激发和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课间10分钟的安全管理,既要理解学生,也要依靠学生。”校长闫华英说。
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占地不足9亩,全校共有学生1383名,一块仅有两块篮球场大小的操场是学校唯一的运动场地。记者在该校看到,课间到操场跳绳的学生不在少数。校长武截斌说,学校场地小,他们就因地制宜,选择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跳绳,作为学生的主要运动项目。2021年以来,这所位于闹市区的“麻雀小学”已诞生5名世界跳绳冠军。
受访对象介绍,中小学校确保学生课间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将心比心,一旦学生出了事就是无限责任,学校也害怕。”王宗平说。
内蒙古一位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校园里玩耍时出现磕碰很正常,家长不能不问缘由就举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深入调查、厘清责任的基础上再进行问责,“否则学校只有取消课间10分钟,最终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
今年5月,杭州市教育局在答复杭州市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第146号建议时称,将健全完善学生保险体系,加强财政保障,实现全市中小校(园)方综合保险投保率100%。
“我们需要明确,当学生在课余时间运动时受伤或发生意外,应该如何认定责任,减轻校方和家长的担忧,营造宽松的氛围。”曲文勇说。
评论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洗手间不能出教室,目前成了一些学校的规定。这些所谓的规范,详细规定孩子们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活动种类、声音大小,同时还规定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班分的扣罚挂钩,貌似理由充足:课间打闹可能出安全事故,有序的课间更显校园文明等。然而,怕孩子出问题,怕被追责,就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外出活动这种“省事儿又保险”的方法,实则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懒政。
课间休息十分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当把立规定则的心思,更多地用在关爱学生、提升管理水平上,而不是牺牲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更不能剥夺孩子到操场上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笑一笑的权利。
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你来我往的社交活动,不是成年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必需。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相关部门应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采取增加防护设施、派设巡查老师等安全措施;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课间十分钟多么短暂又多么珍贵。和同学聊天、结伴去小卖部、在操场嬉笑打闹……五彩缤纷、喧嚷活泼的一个个“十分钟”,组成了许多人难忘的校园生活,多年后仍倍感温馨。应该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也能传续这份闪耀着金光的人生记忆。欢声笑语的课间,是学校靓丽的风景,也一定是家长们心头的期盼。
小学中小学“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