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荣誉加身的名师: 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正高级教师、名校博士;
他们不仅是业务能手,更身怀绝技、各有高招,是学生们眼中的“六边形”老师;
面对特殊学生、面对缺乏动力的学生、面对不喜欢阅读的学生、面对不理解中华文化的学生,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让学生们改掉了坏习惯、转变了思想、增强了自信、爱上了学习;
他们到底有怎样的神奇之处?又有着怎样的育人故事?
今天我们来分享五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老师们的故事,一起感受下“六边形”老师的魅力。
01拒绝墨守成规、不断追求教学变革的历史老师
36年的教学工作经历,历经两次大的历史教材的迭代更新。身为一名“老”教师,我以为他会是一位学究型老师,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但他却不断在课堂上求新、求变。
为了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刘建新老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在课堂导入环节,刘建新老师会选择引入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好方法,如图片、视频、故事、诗词、新闻导入等等。这些不同的导入方式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在刘老师的历史课堂上,同学们会根据学习资料,在各自的任务区间内,相互提问,开展小组问题探究,并分享学习心得,表现出对历史浓厚的探求欲。
历史课讲究“史料实证”“论从史出”,例如讲到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时,刘建新老师会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同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孔子言行史料的研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学生辨析史料真伪以及正确运用史料互证的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刘老师还引领学生通过史籍查询、实地考察、科技检测、网上搜索等多元化的方式去搜集、整理史料,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收集、辨析、整理史料的乐趣。
刘建新老师常常鼓励他的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有的放矢,了解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在刘建新老师看来,历史课还是一把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金钥匙。担任历史学科主任的刘老师引领历史组的老师们为理工附中的学生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通过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真切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包容性和连续性等文化特点和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课堂之外,作为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刘建新老师还带头与历史学科组老师们共同开发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选修课——《传统节日文化漫谈》。该课程重点讲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节日背后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希望以此帮助青年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参与,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厚植文化自信。
02
名校博士,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语文老师
“博士老师是不是都是一丝不苟?一板一眼?极其严格的?学生们一定很敬畏您吧?”
当听到这些“固有”想法的时候,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杨夏月老师哈哈大笑。
杨老师从知名大学博士毕业后,就进入了理工附中任教。她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文学科的边界太广了,作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常常不知道上课该教些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这可能是许多高学历老师刚任教时经常会遇到的困惑。而这些挑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渐寻找到答案。于是她不断的听课、磨课,在教学实践中从思考“我怎么教”变成琢磨“学生怎么学”。
在学生们眼里,杨老师不是“典型”的语文老师。因为在她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杨老师分享生活中的感悟,学生们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甚至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调整。在杨老师的语文课上,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感,以文育人,这可能是杨老师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之处。
就像杨老师曾经教过的一位毕业生所说的那样,不管她什么时候走进杨老师的办公室,都会看到杨老师明媚灿烂的笑颜,用她的话说,在杨老师身上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强大的共情力、细腻的情感、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而这些优秀的品质点亮了很多学生的心。
有的同学因为杨老师而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有的同学因为杨老师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同学因为杨老师而设想未来想从事教育行业,更有许多学生因为一堂课爱上了一本名著,并且愿意花半个学期的时间去读完它。
杨老师在成为母亲后,面对学生时有了更深的体察,也是从这个契机开始,她开始有意识的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移。她会很在意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馈和微表情。当学生在我讲到小说阅读中某个情节突然转头抹泪时,当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时,杨老师知道,那一刻学习和现实生活有了共鸣。她说她很享受课堂上学生们在某个特别专注的时刻,而产生的极致安静,因为在这一刻,同学们获得了更多的生命成长与感动。
03
为经师亦人师,做不选择学生的教育
“教育者给学生奠基的认知、审美和价值观,就是世界未来的长相!”这是文伟老师的信念。作为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特聘国培专家和《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核心编者,她为经师,更为人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完整的人,让学生拥有蓬勃的生长愿望,成为美好价值的创造者、积极的生活者。
学生眼中的她是这样的:
“最难忘您带我们创设‘少年说’英语时事论坛、‘我为非遗代言’中华传统文化节、英文小说创编……您的每一节课都值得期待!遇到您绝对是我一生中的幸运,您教会我们做健康有趣的人,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做正直温暖的人,拥有自我生长的力量,张弛有度,让生命丰盈,给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记得深刻,走得长远!”
家长们眼中的她是这样的:
“人生得遇良师,是孩子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文老师的爱心、责任心不仅帮助引导了孩子,也深深影响了家长。在现在这样充满焦虑和信任危机的社会,文老师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相信还是有很多像文老师这样为爱、为教育执着付出的人……”
在英语课堂,她融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阶思维、文化立心为一体的学养过程,尝试让学科与生活世界、面向未来与扎根现实,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让精神品相与学习素养同步塑造,为孩子们点亮内驱力、铸就学习力、改良同伴关系、培养终身能力、引领未来发展!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老师手机里的一张来自英语课辩论赛现场的照片,这张照片中的主人公是田同学。田同学曾经因为崇拜希特勒,屡屡将拳头伸向同学,文老师深知只有当孩子观察世界的内在视角发生改变,他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德行,去对待他人与世界。
于是,文老师一方面带他读书,一起为《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中被纳粹残害的千万生命而流泪,让他认识到没有人性的武力不是强大而是人人唾弃的暴行;另一方面与班主任合力发挥他的艺术天份实现自我价值,他为班会创作相声,成为了班里“德云社”的台柱子!就这样,他伸向同学的拳头变成了修理课桌的巧手,伤害同伴的戾气变成了关爱他人的和气。从此,世上少了一分崇尚暴力的危险因子,多了一位找回善良本性、正直阳光的天使!
这样“不选择学生的教育”,文伟老师做了28年。她以志业的情怀、专业的态度和安静的定力,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予他们需要的滋养与扶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孩子奏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乐章!
04数学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关健老师的履历上有着长长的一串头衔,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十四五”国家级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北京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及教师用书核心编者,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身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英才书院院长、教学副校长的她,最出名的却不是上面这些荣誉与光环,而是她在引导学生以数学的思维来生活。
学生们经常会问到关健老师一个问题,数学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每当这时候,面对同学们的困惑,关健老师会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启发同学们——在我们解数学题时,往往会有一题多解,也会有多题一解,这样的做法难道是数学老师刻意这样做吗?关老师认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这种做法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大家要学会多角度分析,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触类旁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在关健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发现数学很简单,学生们不再害怕数学,而是非常乐意走进数学的世界。而这也是关健老师的用心所在,她乐于帮助学生自由生长,首先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从课堂做起,从优质问题出发,从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出发,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善于通过设置问题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发现。她乐于帮助学生自由生长,其次是给出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无论是在课堂上对解决某一问题的分析,还是在课堂上对某一用法的应用,教师都需要提供给学生可操作的策略,通过各种具有学科特点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与感悟学科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她乐于帮助学生自由成长,还需要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课堂上通过交流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关老师始终认为好的课堂,是下课之后学生还想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课堂,抓住时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自我探索,学生就会将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从事自己最热爱的事业,就要付出全部的心血。在关健老师心中,每个学生都是一粒开花的种子,每粒种子都会长成一个美丽的世界。能陪伴学生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一个老师的荣幸。而这不停歇的脚步,奉献的情怀是来自为人师表的责任、更是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人民教师事业的热爱。未来的光景里,关健老师将慎终如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05
向着美好,奋力奔跑的特级教师
已经有28年教龄的崔红艳老师,去年刚刚经历了一场腿部的手术。当时正值高考前夕,她忍着韧带撕裂、骨关节退化的巨大疼痛,一直拖着伤病,参加了新高三在内蒙古自治区库布齐沙漠的入境教育库布齐徒步活动,陪伴学生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坚持把学生顺利送到毕业,才去做了手术。
崔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播种希望,孩子们收获成长,我们奋力奔跑,孩子们收获美好。学生们的回馈是我们这份职业最实在、最温暖的美好。”
这样的教书育人的理念体现在崔老师日常和学生的交往的故事中:在一次高一新接手的学生考试时,一个男生怯生生地站在她办公室门口。崔老师轻声问:“马上到时间了,为什么不进教室考试?” 这个男孩一声不吭,面色惨白,甚至有些浑身颤抖。从教多年的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孩子遇到困难,于是,拍了拍男孩肩膀,给他倒了杯水,推掉了手头的所有工作,陪他默默地坐了很久很久,直到考试临近结束,男生才慢慢平复了情绪,也和崔老师说出了真实的原因,他有考试紧张综合症,为此已经休学一年,可是新学年还是不能面对考试、走进考场。
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听着学生痛苦的陈述,崔老师告诉他:“我的办公室是离你最近的老师办公室,如果你紧张,我这儿可以是你最安全的港湾,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成为你最忠实的听众、可以信赖的朋友……”
几年来,每次考试前,他都会到崔老师办公室小坐一会儿,一起聊聊怎么克服紧张情绪;或者崔老师会送他到三楼考务办,学校为他准备了单独的特别考场……最近,他的恐惧考试的次数越来越少,不久前,他兴奋的跑来告诉崔老师:“老师,这次我可以在教室里考试了”。
这是作为一个普通高三老师的崔红艳,崔老师还负责学校的教师发展、培训工作。她作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副校长,分管人事工作,面对开学前学校人员的缺口,因手术需要静卧休养的她悄悄揣起出院时大夫开的三个月的病假条,愣是靠拐杖撑过了最忙碌的开学季,确保了开学前全校的任课教师岗位无一空缺。
谈到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在崔红艳老师眼中它更像是集教育科研、人力资源、教师发展成长、助力学校质量提高的超级运营系统。崔老师认为,教师队伍如何发展关乎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只靠单一的方法来解决。为了帮助不同层级的教师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除了从市教委到区教委的普适性的培训、进修外,理工附中教师发展中心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搭建了完整的教师成长阶梯系统,帮助不同层级的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通过不同的培训体系,不同层级的教师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还能够清晰地看到下一步的目标,在职业发展上也更有动力。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如今理工附中已经形成拥有全国模范、优秀教师 3位,特级教师12 位,北京市骨干教师 10 位,北京市骨干班主任2位,海淀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160 余位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部分来源于海淀教育网;“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